80书屋

第五十九章 北平岳家

2021-09-07 作者: 糖罐小润

得到郑阑渡的确认,苏以漾微眯起一双笑眼,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。

一直以来,苏以漾对京剧颇有了解,加之他母亲背后的那一层关系,这些所谓的京剧世家,苏大少也有所耳闻。

就比如,北平岳家。

各行都有其行规,而对于京剧这个行当,最看重的就是传承和出身,这算是京剧圈内约定俗成的行规。京剧世家的子弟上有师承,打一出生学的就是最正统的本领,之后不论走到哪里,都会让人觉得不明觉厉,也能让真正的行家们高看一眼。而野路子想要唱出来,全凭刻苦与天赋,除非可以遇上天大的造化,或是达到旁人所不能及的高度,否则终其一生,也摘不掉这顶帽子。

京剧圈曾经流传着四句不成文的顺口溜,说的就是百年之前京剧最为繁盛的时候,名噪一时的几大京剧世家,和他们的拿手绝活。

——“纪家小生封家旦,岳氏琴师孙氏鼓,梅家水袖满庭芳,郭家丑角领风骚。”

这里边提及的许多人物,现如今很多都已经无处可查了。到底是那些世家高手的子孙后人开始大隐隐于市,经历了诸多打压之后,不愿意再轻易出山,还是他们早已不靠京剧本事吃饭,转行做了其他的营生,也都没人说的上来了。

当年的繁荣与风光褪去,许多事都被时间封尘,关于那些高人的传闻和事迹,只能从老一代的口口相传中偶尔听到一些,隔着漫长的年岁窥探到零星的碎片。

而到了苏以漾这一代,几乎只剩下正统京剧圈的后辈们,才能彻底说全这几大世家的名字。外行人早已不知道这四句顺口溜,只知道各个省份优秀的剧院团,叫得上那些一票难求的名角名号,却不知道曾经的几大京剧世家了。

现如今的京剧世家,混得最好的就是纪家和梅家。

纪家生就是在京剧圈混得风生水起的那个纪家,京耀大剧院的院长纪广帆是从小生一步步唱出名堂,爬到京耀大剧院的管理层,又达到现在这种高度的。而纪穆楠除了经营独立剧团梨园堂之余,也是一位相当优秀的生角演员。

而梅家这么多年来没有荒废功夫,长辈更是在戏曲学院任教,对外开枝散叶广收门徒,几乎每一代都会出几个响当当名角。尤其是这一代的青衣梅寒秋,她算是现如今旦角中的标杆性人物,单单靠她一个人,就足以撑起梅家的门面。

至于北平岳家,江南孙家,那都是京剧乐队的大牛,他们一南一北,一琴一鼓,都曾在当地风光无两。封家旦角柔媚婉转,封家曾经的长辈,是当之无愧的旦角第一人。与梅家的桃李满天下不同,封式祖传的功法身段从不外传,外姓子弟想学到这些功夫根本就是做梦,因此封家旦对外的知名度不高,却在内行人眼里尤为稀罕。

而这里边最厉害的,当属郭家的丑角。正所谓“无丑不成戏”,只要有郭家丑角在,哪怕这出戏什么都没有,也可以算是成活了,足以担得起独领风骚这句批词。

只不过这百年来,经历了战乱饥荒,还有尤为动荡的那些年头,京剧发展遭遇了很大波折,这些传承也受不可抗力的影响,很多事都被碾碎在历史长河里,渐渐变得无据可查了。

不过,哪怕这些世家再怎么消声匿迹,毕竟也是曾经的传奇人物,老祖宗传下来的看家本领不断绝,再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混不下去的地步。

苏以漾这样想着,几乎没加多少思索,又再开口问道:“既然岳家兄弟是北平岳家的传人,那岂不是各大剧院团争着抢着的大佛,怎么会在老剧团这间小庙拘着呢?”

“这其中的缘由我不大清楚,西河没和我仔细说过。”郑阑渡倒是没避讳,很直接地回答起苏以漾的问题,“当时在老院团的时候,汉文哥同谁都走得不亲近,神神秘秘的,西河却与我关系不错,偶尔会讲几句体己的话......西河也喜欢茶,不过他可比我讲究多了,咱是喝茶,人家是品茶,境界不一样。”

“西河有一套羊脂玉的玉石茶具,据说是从北平的岳家大宅带过来的,那玉盏的水头特别好,哪怕是我这个不懂玉的人,都知道那绝对是个值钱玩意儿。那杯子内壁浮雕着水墨山水,平日里不仔细看没什么特别,但每次冲泡茶叶的时候,山水的轮廓便会随之浮现出来,我记得,好像是黄山云雾吧......茶是好茶,杯是好杯,轻咂一口就像饮进了万里云海,说不出的畅快。”

说这些的时候,郑阑渡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他喝的明明是普普通通的花茶,却像是在品当年岳西河斟给他的那杯狮峰龙井,意味悠长。

“日子最难捱的那几年,西河会把上好的茶叶用小布包分开,每次冲泡时只舍得放几根茶尖,那样冲的茶水味道特别淡,几乎喝不到茶叶味,和白开水也没什么差别了。我不是没劝过他喝点别的茶,档次低一点的也没那么难喝,可他只是笑着摇摇头。后来特供的茶喝完了,他就把那套玉石茶具埋在了老院团的枯柳下边,之后再没喝过茶。”

苏以漾安静地听着,他对岳家兄弟并无任何了解,此刻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清癯孤傲的身影,他在b省六月桂花之下自斟自酌,带着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清高,他不是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,只是骨子里的执拗与执着,根本容不得他去妥协。

所以,最后会沦落成那般模样,也不算意外了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