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书屋

第321章 大唐重臣(下)

2021-09-07 作者: 别予安

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,便向他做解释。尉迟敬德竟然勃然大怒,殴打李道宗,李道宗猝不及防,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。

这事闹到了李世民那里,让李世民非常不高兴。

无奈,他规劝尉迟敬德道:“我读《汉书》,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,心里常常责怪高祖。到了登基以后,一直想保全功臣,让他们子孙平安。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,才明白韩信、彭越遭到杀戮,不是汉高祖的过失。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,只有奖赏与处罚。分外的恩惠,不能给得太多,要严格要求自己,别做后悔不及的事。”

尉迟敬德听完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,忙磕头谢罪,从此才约束自己的行为。

当然,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在这个世界发生。尉迟恭和其他人的矛盾,也没有激化到那种程度。此时的众人,也只有少数几个猜测到可能发生的未来。

不过就在众人都露出疑惑表情的时候,房玄龄却突然说道:“陛下,想要弄清楚萧文和汉皇的意思,首先要做的,就是弄清楚这弓弩有什么用。因此,臣需要陛下召集大匠,研究一下这弓弩,是否可以在大唐生产。”

“哦?”李世民眼睛一亮。

昨天晚上的时候,他的直觉告诉他,这把弓弩是否可以在大唐仿制,是一个决定汉皇和萧文传达他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的决定性因素。

只不过那只是他灵光一闪的直觉,因此并没有办法追究下去。

可如今,房玄龄却隐约猜测到萧文要表达的意思,确实是让李世民喜出望外。

不过这也正常,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,其曾祖房翼,后魏镇远将军、宋安郡守,袭壮武伯;祖父房熊,释褐州主簿。

父亲房彦谦,好学,通涉《五经》,富有辩才,是魏、齐间的山东学者。

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,颇承其父遗风。自幼聪慧,善诗能文,博览经史,精通儒家经书,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,工草隶。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,先后授羽骑尉、隰城尉。

可以说,论文化程度,房玄龄恐怕是这里的人里面,最有文化的一个。

历史上,隋朝末年,天下大乱,晋阳留守李渊率兵入关,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,屡从秦王出征,参谋划策,典管书记,任秦王府记室。

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,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。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,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,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,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,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,共同为李世民效力。

在击破王世充后,房玄龄认为张亮“倜傥有智谋”,遂推荐给李世民,任秦王府车骑将军,“委以心膂”。

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,有“王陵、周勃节,可倚大事”的李大亮,“聪明识达,王佐之才”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,后都位至卿相。

武德九年(626年),参与玄武门之变,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。

李世民即位后,房玄龄为中书令,负责综理朝政。历任尚书左仆射、司空等职,封梁国公。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房玄龄病逝,追赠太尉,谥号“文昭”。后配享太宗庙廷。

可以说,李世民对于房玄龄,已经给予了十分巨大的荣誉。

房玄龄善谋,而杜如晦处事果断,因此人称“房谋杜断”。

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,合称“房、杜”。《新唐书》本传对其评价是“玄龄当国,夙夜勤强,任公竭节,不欲一物失所。无媢忌,闻人善,若己有之。明达吏治,而缘饰以文雅,议法处令,务为宽平。不以己长望人,取人不求备,虽卑贱皆得尽所能。或以事被让,必稽颡请罪,畏惕,视若无所容”。

“如果是房相,或许能够弄清楚其中缘由。”李世民充满期待地想着,将昨天晚上他召集大匠的事情,也和房玄龄说了一遍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