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书屋

第173章 饮食礼仪

2021-09-07 作者: 别予安

他们所用器具,大多是木头做的筷子和一些陶做的碗盆。

也只有萧文和他五个学生,才有资格用得起汉国生产的艺术品龙头——漆器。

事实上,春秋时,诸侯卿大夫、士、庶人,连吃饭用的食器,都有不同的礼节规定,地位低的人是用不了当时流行的青铜器的。

但正所谓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”

渐渐地,一些贵族贫穷了,一些士庶却富裕了。

虽然被礼仪所限,依然不敢过度僭越地使用青铜鼎簋,但另一种器物却流行起来,与青铜代表地位一样,它成了富裕的标志。

这便是漆器。

历史上,中原的梁宋之地,号称有“千树漆”,是中原漆器制作的手工业中心。

当年庄子就在宋国当漆园小吏。

但这里的漆器并不便宜,好的漆器,价格堪比黄金。可以说,这东西的价值,能和后世的瓷器相提并论。

事实上,在春秋战国时期保留的礼乐制度之中,华夏贵族在饮食方面繁琐,远不止青铜器这么简单。

事实上,在他们吃饭的时候,除了用到筷子和勺子以外,餐刀和餐叉也是必不可少的厨具。

没错!

餐刀和餐叉,虽然在二十一世纪是属于西餐的标志。可是这玩意,其实并非西方独属。

从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,再到秦汉,中国人吃饭,尤其是士大夫贵族的宴饮,还有种种规矩讲究。

餐桌上不止用箸筷,勺子这类后世子孙常用的餐具,同样也有后世不常用的餐刀、餐叉。

萧文去过几次李伯考家里吃饭,同样也在杨家和桓严吃过一次饭。

他知道,汉朝的贵族但凡讲究点的,都会在吃饭的时候,明确任何工具的用途。

正所谓,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礼乐文化里,吃饭不仅是吃饭,也是仪式。

儒家还专门与人辩论过,礼与食孰重?

儒者的答案是肯定的:“当然是礼重!”

虽然汉国之中,道家学派盛行。

但是八百年的周朝虽然没有给华夏留下太多军事遗产,却在文化上,要说八百年的历史没有在华夏人的身上留下印记,那是不可能的。

哪怕是在吃饭的时候,人们也十分讲究。

例如,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,脸色不能改变,手要提着衣裳,使其离地一尺,不要掀动上衣,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。

上菜时,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,进食时要顾及他人……

除了礼貌的举止外,对各种餐具的熟练使用,也是“食礼”的一部分。

就说萧文眼前这木制的餐勺,在这时代的名称是“匕”,或为“匙”。

餐勺与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,一般会同时出现在餐案上,但匕箸的分工相当明确,两者不能混用。

只见萧文的身旁,贵族出身的孙尚香和杨修就是如此。

他们先是举起箸,从盘里夹菜,放入口中,小口地咀嚼。咽下后,又放下箸筷,拿起餐勺,将热腾腾的粥饭放到嘴中……

所幸的是,对于这套礼仪,萧文还算能够接受。

毕竟他的饮食习惯,主要还是受到粤文化的影响熏陶。因此,他不会像内陆或者北方的一些地方那样,对于陌生的饮食文化,带有排斥的习惯。

甚至他在用刀叉的时候,也没有任何障碍。

广东人虽然很少用刀叉,但一年里总有那些时候会去吃下西餐。

久而久之,萧文在用刀叉的时候,虽然算不上多优雅,可至少在用刀叉的时候,不会碰到盘子,发出噪声。

也不会把肉切得太过歪歪扭扭。

毕竟孔夫子也说过:“割不正,则不食”。

关闭